104. 蔡泽庆贺礼 三更合一,190w-19……_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笔趣阁吧 >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 104. 蔡泽庆贺礼 三更合一,190w-19……
字体:      护眼 关灯

104. 蔡泽庆贺礼 三更合一,190w-19……

  朱襄回到咸阳的时候,已经到公元前256年的初冬。

  很快,时间就来到了公元前255年,嬴小政八周岁,老秦王已经年满七十周岁,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时候。

  人老之后,每一个冬季都是一条巨大的坎。

  老秦王出行和回来的一路上都显得身体很健朗。但当他回到了咸阳宫,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就昼夜不休地检查了太子柱监国期间的公务文书后,突感风寒病倒了。

  病来如山倒。老秦王即便年老也很魁梧的身体突然变得佝偻,他的面容也突然失去了生气,变得苍白蜡黄。

  朱襄此番回咸阳,特意把扁鹊也带在了身边,想给身边长辈做一个详细的体检。

  虽然秦国太医的医术很好,但多一个名医多一分安全。

  老秦王病了,扁鹊在秦国太医诊治后,也帮老秦王把脉诊治。

  “太过劳累,折损了元气。”太医惧怕老秦王,说得比较委婉,扁鹊便直说了,“以秦王的年纪,若不好好休养,恐怕这病这病很难好。”

  老秦王淡淡道“寡人知道了。”

  朱襄跪坐在老秦王的床边,垂着头,心情很不好。

  他在想,老秦王原本应该是什么时候去世。

  总归不是这时候。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变故和自己有关吗

  可能真的有关。因为自己出现后,老秦王太忙碌了。

  原本历史中,老秦王虽然在长平之战之后遭遇了挫折,但他也闲了下来,一直坐镇咸阳,从未离开过咸阳宫。

  老秦王在咸阳宫中的工作,除了延续以往的政策,就是瞅准时机出兵,并不需要他花费多少精力。

  何况一直待在咸阳,他就没有车马劳顿折损精力。

  自朱襄入秦之后,秦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朱襄要种田,老秦王就张罗着重新组织起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配合朱襄推广农田新技术劳作,并抠抠索索找钱去修水利;

  朱襄说咸阳学宫能吸引人才,老秦王就熬了好几个晚上与卿大夫们彻夜长谈,很快就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咸阳学宫,并制定了详细的配套措施;

  朱襄南下也给老秦王找了很多事,无论是李冰兴修都江堰,还是李牧与楚国划江而治,背后都有老秦王彻夜不眠的保驾护航。

  秦国任何一个“新事物”,确实是朱襄牵头,但背后繁琐的工作都是老秦王和秦国朝堂的官吏们默默在做。

  老秦王可能多疑,可能会暗戳戳地吓唬人,但他在行动上也给予了朱襄最大的支持和信任,做到了他对朱襄的承诺只要是对秦国好的事,朱襄尽管提,不用考虑什么困难,一切有寡人。

  老秦王和朱襄相遇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就算在现代社会都是退休人士,他的体力精力都已经衰败。

  秦国这时候进入高速发展,这位已经年过六十的老人艰难地驾驶着秦国这辆高速奔跑的战车,在崎岖险阻的路上疾驰。

  即便有朱襄的美食让他吃下更多的东西,即便看着秦国这辆战车疾驰他的心情很好,但又怎么能弥补老秦王耗费的心力

  朱襄只是一个人。就算有金手指,他也只是一介凡人。他连病都治不了,更治不了生老病死的命。

  秦国越发好了,老秦王的政绩越发显赫了,但老秦王的寿命恐怕也因此缩短了。

  特别是在老秦王在年迈七十的时候,千里迢迢巡视江东这件事,给他岌岌可危的生命蜡烛又吹了一口气。

  朱襄下乡的时候,小汽车行走在乡间土路上,颠簸几个小时都感觉浑身骨头散架,完全提不起精神。

  古代的路和马车,就算拥有再多减震措施,都能把人颠得天旋地转。若马车稍稍跑快一些,坐马车的人都能颠得脑袋和车顶演奏打击乐。

  坐船虽比马车稍稍好一些,但在江水上晃久了,体力也在持续消耗中。何况湿气过重,对老年人的身体也很有危害。

  老秦王先坐马车,到了汉水换成坐船,从咸阳从西向东、从北到南,在华国地图上斜跨了一条长长的线。

  这么长的旅途,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怎么可能承受得住

  宋朝时皇帝承诺不杀士大夫。当他们想要士大夫死的时候,就会不断给士大夫迁官,从南迁到北,从东迁到西,让士大夫在路上奔波劳累,活活累死病死在迁官的路上。

  这可见长途跋涉对人的摧残。

  “你哭什么寡人还没死。”老秦王没好气道。

  朱襄抹了抹眼泪,道“我只是在想,有什么样的大父,就有什么样的孙子。夏同和君上你一样,明知道应该静养,就是闲不住。”

  老秦王更加没好气道“寡人活过了七十,你说的那个夏同能活到七十别拿我和他并列,你这是侮辱你的君王。”

  朱襄不断用袖口擦眼睛,眼泪怎么也止不住。

  老秦王伸手,让朱襄把他扶起来,看着眼睛肿得睁不开的朱襄十分无奈。

  他知道朱襄怕他也怨他,朱襄的友人也防备他。但现在朱襄的悲伤和惶恐却是情真意切,恐怕天底下连自家傻太子都不会哭得这么情真意切。

  因为太子柱当了太多年的太子,心里肯定是有怨愤的。

  可能范先生也会为自己真心诚意的哭泣。但范先生和他君臣多少年朱襄又与他相处多少年

  这个傻孩子,真是重感情重得有些令人头疼了。

  “寡人都年过七十,别哭了。”老秦王轻轻拍打着朱襄的背。

  自己生病,倒是反过来哄别人。这样的感觉很新奇,但并不坏。

  老秦王深切地感到死亡的临近,这一刻他的惶恐不安突然释然了。

  不释然也没办法,他已经年过七十。

  当接受了自己快死的事实时,老秦王终于能放下君王的审视,用“长辈”的角度与朱襄这个神奇的晚辈相处。

  “周王和西周公都不老实,和周王室的仗还没打完;楚国虽然暂时不会有太大动静,但我听闻其他五国又有结盟合击秦国之势,说不定楚国得到消息后又会蠢蠢欲动;秦国的国土虽然更大了,但要防守的地方太多,战线拉得太长,恐怕抵抗六国更加困难”老秦王絮絮叨叨,“寡人病的真不是时候。”

  朱襄抱怨“君上就不该南下。”

  老秦王失笑“但寡人想看海。”

  朱襄无语。君上说我怕死又老是找死,你不也是这样明明你这么惧怕死亡,为何又要明知劳累过度会有损寿命而南下

  “好了。”老秦王收起有些僵硬和别扭的笑容,恢复以前随和的模样,“寡人的病不要外传。”

  “当然。”朱襄哽咽,“只是累病了,君上只要好好休息,一定能很快康复。”

  老秦王笑而不语,挥挥手让朱襄离开。

  朱襄心情沉重地离开了咸阳宫,第二日又带着一车行李回到了咸阳宫,说要给老秦王当膳夫。

  老秦王放下手中的文书,深深叹了口气。

  “大柱,如果寡人去了,朱襄一定会很难过。”老秦王道,“寡人没想到,他居然会如此难过。”

  太子柱立刻道“君父还能活很长很长的时间。”

  老秦王摇摇头,道“你该准备当秦王了。”

  太子柱呆若木鸡。

  此刻他心里本该是欣喜的。

  没有哪个太子不想当秦王,何况他当了太久太久的太子。

  但他心中的欣喜却被茫然不安淹没,让他的表情显得很傻。

  老秦王平静道“现在秦国拿下了楚国南边偌大领土,李牧和新式舟师又极具威胁,六国人就算再蠢,也会重新联合起来共同抵挡秦国的兵锋。新旧秦王更替,就是他们击破秦王的机会。寡人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太子柱颤颤巍巍跪下,磕头不语。

  “待子楚回来,明年正月你就继位。”老秦王一语定音,然后叹着气,轻声道,“为父会扶你一年如果我还有一年时间。接下来的路,你要自己走了。”

  太子柱狠狠磕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他终于能继任秦王,但是欣喜却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浓厚。

  朱襄端着今日的饭菜过来。

  他看到了老秦王满床榻的文书,也看到了神情恍惚的太子柱,但他什么都没说,只默默伺候老秦王吃饭。

  老秦王只要好好休息,或许能补充一点生机,或许再多活几年。

  但老秦王仍旧挑着灯,每日勤政到至少三更天。

  他一直在咳嗽,但意识一直很清醒,甚至比以前更加敏锐。

  前线的战报不断传来,不仅魏国、燕国、赵国出兵帮助周王室,连渺小的韩国都来凑了一下份子。

  齐国和楚国仍旧在观望,但看他们军队的动向,恐怕也按捺不住了。

  齐国原本因为自己距离秦国很远,朝堂上的卿大夫们又沉迷享受,早就被秦国收买,一直不掺和其他五国与秦国的对抗。

  但李牧舟师的消息传到了齐国后,齐国人似乎有些紧张了。

  即使他们没见过能沿着海岸线长途跋涉北上的舟师,也有些防备秦国的舟师从海上绕道,在齐国海岸登陆。所以齐国此次也难得行动起来。

  秦国更强大了,果然逼得六国倾向于合作了。

  此时,老秦王怎么能休息

  他要亲自过目六国每一条动向,然后用他五十余年的为王经验,与六国国君对抗。

  一条条消息快马加鞭传入咸阳城,一道道诏令快马加鞭从咸阳城送出,就像是循环的流水。

  整个秦国都动了起来。

  而后,天下都动了起来。

  各国都有英才。除了史书中留名的,还有许多史书中记载不下的贤才们。他们都围绕在各自的国君身边,竭力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过分庞大、已经有吞噬天下之势的巨兽秦国敌对。

  范雎、白起两位病退致仕的老人被老秦王重新召回咸阳宫。

  廉颇也去了咸阳宫。回到家中后,廉颇有空就擦拭盔甲和长剑,看上去终于下定了决心。

  白起的表情似乎很遗憾。因为他病了。

  虽然终于有了回到战场的机会,但他的身体却撑不住了,只能羡慕地看着饭量越来越大的廉颇,酸溜溜的眼神让廉颇十分得用。

  当嬴小政度过八周岁的生日后,他与雪姬一起,和朱襄同住咸阳宫,陪伴着一直汤药不断,但就是不肯休息的老秦王。

  老秦王偶尔会把嬴小政抱在怀里,让嬴小政帮他宣读诏令。

  太子柱继位之后,子楚就会受封太子。

  嬴小政还小,他现在还不会有封号。所以老秦王用这种方式告诉群臣嬴小政将来的位置。

  时间转眼就到了公元前255年的初夏。

  在原本历史中,秦军应该已经攻破洛邑,俘虏周赧王,运九鼎归秦。

  之后秦王将降周王为封君,俘虏西周公,周朝彻底灭亡,后世史学家称公元前255年为秦元年。

  但在这个时空,秦国虽然更加强大了,攻打东周却失利了。

  魏国信陵君派人游说燕国和赵国摈弃仇恨,与魏国暂时结盟,共同援救周赧王。

  之后韩国、齐国先后出兵,五国进入洛邑,在周赧王的见证下再次签订合纵条约,共同对抗秦。

  楚国本来也想加入,李牧突然北渡,连克楚国数座城池,兵锋直指陈都。

  在楚王大惊失色,集结大军阻挡李牧的时候,李牧派人告诉楚王,自己可以无条件退兵,但楚国必须按兵不动,否则楚国敢往北边派兵,他就敢再次率领军队北渡江水。

  在李牧的威胁下,楚王屈辱地放弃了合纵,只能按兵不动。

  李牧回到江水以南,陈兵江边对楚国虎视眈眈,让楚国不敢撕毁合约。

  老秦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大笑不止,难得丢开手边文书,睡了一夜的整觉。

  将李牧所做之事传回咸阳宫的就是子楚。

  子楚日夜兼程赶路回到咸阳。朱襄看着子楚苍白憔悴的脸色,欲言又止,最终保持了沉默。

  在秦国面临重大危机的时刻,他说什么休息什么健康都没用,不如多做些事,减轻老秦王和子楚的负担。

  子楚回到咸阳后,老秦王就吩咐准备传位典礼,无论他是否崩逝,明年正月初一都会传位太子柱。

  在传位典礼之前,他还有一笔账要和楚国外戚算。

  太子柱性情敦厚,即便拍着胸脯保证不会被楚国外戚压制,老秦王仍旧担心。所以他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他当秦王的最后时间,帮太子柱扫灭障碍。

  虽然此事没有波及华阳夫人和其弟弟,因为这两人就只顾着享受荣华富贵,从未干涉政务,但华阳夫人仍旧吓得重病一场。

  她强撑着病体,派人向雪姬送礼表示感谢。若不是雪姬早早提醒了她,她和她的弟弟可能就危险了。

  看见华阳夫人这样,夏姬物伤其类,也不由惶恐起来。

  她终于开始反省,自己是不是应该和娘家稍稍疏远一些,不要替韩国做事。

  连占据秦国半壁江山的楚国外戚都在垂老的秦王手下摇摇欲坠,她和从未在秦国朝堂有过地位的韩国外戚算什么

  楚国外戚也很惊讶,他们完全没想过老秦王居然这么疯狂。

  老秦王早就对楚国外戚不满,但为何还要重用楚国外戚这当然是因为秦国本土人才少。

  秦国是中原人口中的蛮夷之地,建立客卿制度,就是吸引六国人才为秦所用。

  论打仗,秦国人野蛮,可能不惧怕六国;但论治国,秦国朝堂没有楚国外戚,就几乎自断一臂。

  虽然这次老秦王南下,有些楚国外戚做得确实过了,基本等于谋逆。但他们也以为,自己不会这么快被清算。

  老秦王却这样做了。

  当老秦王动手的时候,他们才知道为何老秦王胆敢如此疯狂。

  因为咸阳学宫。

  老秦王建立咸阳学宫后,天下有许多贤才仰慕朱襄和荀子的名声来咸阳求学,其中不乏已经成名的人。

  朱襄南下的时候带走了一群优秀的学子,这些学子通过实践,将自己所学与民生结合起来,接受了秦国人务实的风气。这群人,补足了秦国朝堂的人才缺口。

  老秦王强撑着病体,按照当初朱襄提议、众位大臣完善的措施,在咸阳宫召开了一次“殿试”,测试咸阳学宫中有名望、或者跟随朱襄时有实绩的学宫学子,当场为他们排名次点官职。

  近水楼台先得月,秦国贵族当然在咸阳学宫建立的时候,就早早将自己家中得用子嗣送入学宫学习。

  所以老秦王从咸阳学宫弟子中选官,没有威胁他们的利益。他们非常支持老秦王。

  于是一次殿试,老秦王哪怕只点了朝堂中的中低层官吏,也已经破坏了楚国外戚多年来在朝堂的经营,切断了秦国朝堂对楚国外戚人才的依赖。

  之后,老秦王召回蔡泽,拜荀子和蔡泽为左右丞相。

  蔡泽在刚随朱襄回咸阳时,曾经引起了众位贵族的注意。但蔡泽在李牧和廉颇入秦之后留在了长平,在上党高地默默积蓄力量,让秦国朝堂渐渐忽视了他的存在。

  现在老秦王突然召回蔡泽,还拜蔡泽为相,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他们连忙去收集蔡泽的信息,猜测蔡泽的执政理念。

  除了蔡泽,他们对荀子成为秦国的丞相也很恐惧。

  荀子是儒家。秦国一向是以法家思想治国,儒家和法家思想几乎背道而驰,曾经甚至还有“儒不入秦”的潜规则。

  一个大儒怎么能成为秦国的丞相秦王难道是老糊涂了吗

  荀子也已经快六十了。他这个年龄当这个丞相,其实做不了太多事,不会改变秦国如今的社会和政治制度运行情况。但关键不是荀子能做什么,而是荀子当丞相这件事本身的象征了什么。

  面对众人的试探,荀子八风不动,继续去完善他正在做的秦国敕封神灵的礼仪。

  荀子不焦躁,焦躁的就是试探他的人。

  秦国这些变化,别说秦国人不适应,六国也都很焦躁。

  他们很希望老秦王真的是老糊涂了,但蔡泽是朱襄的友人,曾经有联合李牧抗击匈奴的功绩,还是逼李牧和廉颇入秦的主要推手,其能力不容小视;荀子声望和才华,更是举世闻名。

  这两个人被任命为左右丞相,他们怎么也说不出秦王是老糊涂了的话。

  就在他们焦躁的时候,老秦王拜廉颇为大将军。

  赵国和燕国脸色大变。

  廉颇怎么还没老死他怎么还能领兵

  连廉颇都出来了,传说已经快病死的白起不会又像是长平之战一样,某一天突然亮出帅旗,说“嘿,没想到吧,主将是我”

  人的名树的影,廉颇的凶名在攻打燕国后彻底打响,在燕国的凶名恐怕比白起还甚。他领兵东出函谷关,燕队士气立刻低落。

  明明廉颇与燕国有仇,但听到廉颇领兵的消息后,燕国人却无法因为仇恨而让士气提升,反而有了怯懦退后之意。

  赵国的士气也下降了。

  谁都知道,廉颇和李牧是被赵王“卖”给了秦国。

  特别是廉颇,攻燕后他在赵国将士心中的地位,就像是白起在秦国将士心中的地位。现在他们敬爱的、曾经带领他们渡过多次危机的大将军居然成了敌方主将,赵国将士连与廉颇对峙的勇气都没有。

  他们不是怯懦,只是不想、不愿与廉颇敌对。

  那是他们的信平君,是他们赵人的信平君,是赌上了自己的名声让很多赵人免于饿死的信平君廉颇。他们要怎么与廉颇敌对

  此次联军的主帅当然是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知道廉颇在秦国挂帅之后,也忍不住醉了一场。

  他很后悔,自己为什么当初不早点来赵国救下赵王,这样赵王应该就不会同意让廉颇和李牧入秦了。

  但他心里再遗憾,也只能打起精神,告诉赵人现在信平君已经是他们的敌人,是他们要战胜的人。

  他还要诬蔑这一位老将军,说廉颇已经很老了,应该很难再领兵打仗了。秦王派廉颇来,就是打击赵军的士气而已。

  廉颇已经老了,他不能打了,不要怕他

  魏无忌用如此的方式激发了燕国人的士气,但赵国人的士气仍旧很低落。

  因为赵国人不是惧怕廉颇,而是敬佩廉颇。无论廉颇是否年老,是否还能上战场,都不会改变他们对廉颇的敬仰。

  魏无忌只能苦笑。

  他只能庆幸,秦王至少还没有丧心病狂让朱襄领兵。否则若是听到朱襄来战场的消息,这群赵国人估计都无心作战了。

  先不论廉颇是否还能打,老秦王亮出廉颇这张牌,就让五国联军中最骁勇善战的赵国士气折损至少一半。

  秦国还未和五国联军正面作战,就已经先赢下一局。

  蔡泽对老秦王道“君上,请让我再赢下一局,作为庆贺新王继位的礼物。”

  老秦王颔首。

  蔡泽在三晋之地当郡守,可不是只做了帮朱襄管理长平这点小事。

  他是纵横家,接管了范雎情报头子的职责,负责了范雎当初的事。

  在上党时,蔡泽已经向六国派出无数钉子,埋下无数离间计的种子。特别是秦国的心腹大患信陵君,他已经准备多时。

  此时,蔡泽留下的后手终于在最适当的时机发动。

  魏王原本就嫉妒魏无忌的才华和声望,蔡泽接管范雎的工作后,花费了大笔钱财在六国为魏无忌扬名。

  他甚至拿朱襄当魏无忌的垫脚石,点评朱襄虽好,远远不如魏无忌。

  朱襄出身卑贱,不过是搭上了秦国外戚的路才飞黄腾达。而魏无忌是魏王的弟弟,是七国仅次于国君最尊贵的人;

  朱襄只会种地。魏无忌什么都会,特别是国政和打仗,这才是真正的人才;

  朱襄号称名满天下,但是他居然没有门人跟随,说明他的名声都是虚的,真正的贤才不屑于投奔朱襄。魏无忌门客众多,个个都是大才,这才是真正的名满天下应该有的模样

  蔡泽把魏无忌捧得高高的,说秦国多次攻打三晋之地,为何独独与魏国摩擦不大这当然是因为秦王惧怕魏无忌。

  魏王虽然平庸,魏国国内也几乎没有什么能抵抗秦国的贤臣名将。但谁让魏国有魏无忌魏无忌一人就抵消魏国平庸的国君和大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秦王不敢轻易与魏国动兵。

  魏国若不是有信陵君魏无忌,早就已经亡国了。

  “可惜魏王不是魏无忌,否则魏国估计已经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

  蔡泽如此传扬。

  魏王自己听了这些传言,多次对外说,还好寡人有无忌这个弟弟,否则秦国人就要来了。

  魏无忌听兄长这么说,心中十分宽慰。

  魏王表现得十分信任信陵君魏无忌,魏无忌也以为魏王真的已经不忌惮他。他其实一直察觉到魏王在忌惮他。但在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之后,他的兄长似乎终于摒弃了那一点点的嫉妒,对他越来越信任看重了。

  此次他能成为五国联军的主帅,就是他兄长的支持。

  所以蔡泽那些溢美之辞,信陵君并没有放在心上。

  他是自傲的,溢美之辞虽然有些夸大,但大部分还是实话实说。

  蔡泽确实是实话实说。

  没有什么比实话实说上增加一点点夸张的说法更好的捧杀。正因为是实话实说,所以嫉妒信陵君的那些人才会更加难受。

  现在到了蔡泽该收获的时候了。

  秦国派出使臣去与五国联军说和,表示愿意帮助魏无忌成为魏王,只希望魏无忌不要插手秦国与周王室的战争。

  在秦国派出使臣的同时,蔡泽就将这个消息传到了魏王耳中。

  秦王为了让五国联军退兵,许诺让信陵君魏无忌成为魏王,并且签订合约,与魏国永世交好,不会进攻魏国。哪怕秦国将来统一了天下,也会让魏国成为秦国的附属国,不废除魏王之位。

  魏国上下大惊失色。

  蔡泽又发动在魏国的钉子,拿出重金传播谣言,说魏国士人都认为这件事对魏国很好,他们很支持。

  秦国势大不可避免,这次五国合纵攻打秦国也不一定能赢。如果接受秦国的条件,那么魏国就等于永远高枕无忧,就算改朝换代,魏国还是魏国,魏国的贵族还是魏国的贵族。

  当周王室的魏国,和当秦王室的魏国其实没什么区别不是吗

  而且魏无忌确实比如今的魏王强大许多,即便是秦国人毁约,让信陵君当魏王的好处也很大。

  谁不希望信陵君当魏王魏国人就很想。

  魏王也知道信陵君在魏国的声望,知道很多人都想让信陵君当魏王。

  甚至他自己内心都认为,如果信陵君当了魏王,恐怕比他当魏王对魏国更好。

  但正是因为如此,魏王绝不可能让信陵君当魏王。否则他成了什么

  这颗离间计的种子终于萌发,蔡泽准备了几年的谣言在这一刻露出了毒牙,朝着魏王和信陵君的关系咬下。

  魏王命令退兵,让信陵君回国解释这件事。

  当然,魏王只是说现在到处传言,信陵君想要借由率领五国联军攻打秦国的机会逼宫篡位。他信任信陵君,希望信陵君能回魏国把这件事好好说清楚。

  他不怀疑信陵君,但信陵君如果不回去,那就是信陵君心里有鬼。

  魏无忌当然问心无愧,他原本打算立刻回魏国解释,并且继续劝说魏王出兵。

  现在五国合纵联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怎么能中途而废

  听闻秦王病危,新王准备继位。如果不趁着秦国新旧秦王相交的机会出兵,那么五国恐怕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但信陵君的门客不愿意。

  他们一身荣辱都系于信陵君一人,一旦信陵君身死,他们肯定也只能跟着一同死或者四处逃窜。

  就算不说他们自己的未来。他们不相信魏王。信陵君一旦回到魏国,恐怕就会人头落地。他们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敬仰的人身赴死地

  信陵君有许多门客,品德高尚品德低劣的都有,但他们都为信陵君着想。

  蔡泽利用了信陵君门客太多人心不齐,专门收买了其中胆小的、或者对魏国没什么好感的人,让他们在信陵君门客中传播“信陵君回到魏国一定会被魏王杀掉”的慌乱情绪。

  “不要让信陵君回魏国。一旦信陵君回到魏国,他就再也无法离开魏国了”

  这件事也是事实,所以才能这么快地让信陵君的门客达成共识。

  最终信陵君最信任的门客劝说信陵君“你如果回魏国,正嫉妒你的魏王一定会杀了你,魏国就会危亡;但若你躲在其他国家,等魏王冷静下来就会请你回去,你和魏王重归于好,魏国才会无恙。”

  信陵君很聪明,他被说服了。

  他也猜到,自己回魏国,最好的是被囚禁,最差就是被杀掉。

  他为了魏国不惧怕被杀,但这时候魏王如果兄弟相残,以他的声望,说不定会像赵王杀朱襄一样,引发魏国的动荡。

  为了魏国,他不能让魏王杀掉,他只能逃走。

  而当魏王意识到了错误,确实也会与他和好,迎他回魏国。虽然那时候,他们已经错过了攻打秦国的最佳时机。

  信陵君苦笑不已“最终秦国势大不可避免吗”

  信陵君看着自己的帅印,看着自己的帅旗,看着印着“魏”的旗帜,泪流满面。

  他从未想过与兄长争夺王位。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为兄长做得还不够多吗为什么兄长还是不信他

  “如果秦国势大,魏国一定会被灭。魏国都被灭了,争夺王位还有意义吗”魏无忌捂着脸,泪水从指缝中溢出。

  他知道,自己一旦从这里离开,恐怕他的雄心壮志也再也无用。

  就算魏王醒悟,他也没有再帮助魏国的机会。因为秦国不会再给六国这个机会。

  “信陵君,不用这么悲观。秦太子也已经年老,秦国国君可能尽快就会再次更替,我们还有机会。”有门客不能理解信陵君的悲观。

  信陵君苦笑“如今的秦王和即将继任的秦王不一样,如今的秦太子和下一代秦太子也不一样。不会再有这个机会了。”

  待秦太子登基之后,他绝对不会像如今的老秦王一样大权独握,而是会在自己刚一继位,就将权力分给如今的公子子楚、以后的太子子楚。

  当他去世,太子子楚继位的时候,秦国不会有任何动荡。

  甚至如果朱襄公的外甥公子政没有夭折,能够顺利长大。将来子楚将秦王之位传给公子政,秦国也不会出现任何可乘之机。

  信陵君看得很清楚。老秦王快要病死前为何秦国有那么大的改变因为老秦王自己也知道,他的死去,就是昭示着秦国旧统治集团的落幕。

  当太子柱继位,秦国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统治集团。

  新旧交替,秦国一定会有很多错漏,朝政一定会变得混乱,士气甚至也可能低落。

  而且廉颇毕竟是赵将。即便李牧已经展现出他能带领好秦人,但廉颇不一定。

  这么好的机会,这么好的机会这甚至可能是六国削弱秦国、让秦国回到函谷关的唯一的机会

  “为什么,为什么”信陵君的哽咽变成嚎啕大哭,他不能理解这件事,不能理解啊。

  就算魏王猜忌他,为何不能等这件事结束之后再猜忌为什么非要在这个最重要的时机猜忌难道魏王看不出这一定是秦国的离间计吗这时候五国联军分崩离析,只有秦国人能得利

  魏无忌感到深深的绝望。

  他模糊的视线中突然出现了朱襄的身影,那个他没机会见太多面、说太多话,但已经被他视作友人的身影。

  当初朱襄离开赵国的时候,是不是就和他现在挂印离开时一样绝望,,

  请收藏本站:https://www.biga9.com。笔趣阁吧手机版:https://m.biga9.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